您的位置: 首页 茶与文化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2013-12-15 00:00:00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中国是的故乡,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树和饮用叶的地方。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早期的最初、原始人将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之风开始流行。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茗、皋卢、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字成为通用名称。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成风到汉代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市,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文人雅士多喜喝,并有诗文反映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叶的《荈赋》,涉及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唐代——饮风气传播全国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省区,因此,我国产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唐代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各地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叶和饮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史上和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的成熟时期,是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朝饮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提神。佛门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由于饮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禅一味”之说。唐代集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经》。《经》对唐代叶历史、产地、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经》把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学著作,对中国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活动为一体,开中国道之先河,为后世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圣、神。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仝的七碗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阳羡的惊喜、饮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 》也颇为独特。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 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一字至七字诗 元稹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封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成风,使饮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不同,宋代贡——龙凤团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叶专著《大观论》一书,对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风气的盛行。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宴的佳作。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事之中,大大提高了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皇室提倡饮用散,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此外还出现了乌龙和红。明代“文士”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开创了“文士”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散被钦定为贡,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学兴起,著极多,促进了散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馆,古称肆、坊、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馆文化形态。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文化由宴、会、道向馆的发展,反映了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的喜爱。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饮”至今仍是艺馆里的主要泡方式。明清时期在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艺”的完善。工夫是适应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艺馆里的主要泡方式之一。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酒单.武夷》中记述了工夫艺:工夫讲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人已将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的鼎盛时期。